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傳9:2)

傳道書九章:1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2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 3 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裡去了。 

傳道者所言、在一切的事當中 有些事令他很是迷惑,他曾經詳細考察,但卻是令他不解的;他相信神 也敬畏神,這不只是從他祖先傳下來的教訓中他知道,事實上他自己也是先知,神曾經多次向他顯現和向他說話,所以他深知神的教訓,並且知道神是值得敬畏的。

人的行為是在神的手中嗎?我們這位智慧的王深深知道:就是的,然而神又將這一切的事情向人隱藏,只教訓人要隱惡行善,並且在賜給摩西的律法中就說:耶和華必要按各人所做的 報應各人,神說他要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向恨他的人當面報應他們,將他們滅絕,是不是?

然而傳道者又考察世上的人和事,發現臨到眾人的事卻又是都一樣的,這就是他的懷疑之處,為何義人和惡人所遭遇的事都是一樣的?這裡他說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就是包括信神的和不信神的,照樣都會遭遇到生老病死,神為何沒有優待信祂也愛祂的人呢?

照我們所看到的還真是如此,我們在教會裡看到弟兄姐妹們也都有種種的遭遇,有遇上天然災害的,也有碰上人禍的,還有生病的 身體軟弱的也不在少數,我們每周的禱告會都會為許多這樣的弟兄姐妹禱告,有的還長期患病的也不見好。

如果說沒有神,那麼這一切就都合理了,好人和罪人都一樣是人,都一樣被日曬被雨淋,那當然所遭遇到的事也都會是一樣的;這種結果還給不信神的人更多的理由來說:”何必信神呢!人如果要為自己造福就一定要靠自己。” 他們還可以找到很多的自然法則來驗證這種說法。

那傳道者有沒有出來為神來辯護呢?傳道者並沒有,各位弟兄姐妹們,我們碰到這種懷疑論者也無需立刻就要立刻跳出來辯論,信神的人就恆然相信,不信的人就會長久不信,教會裡面有許多長期患病或是受著苦難的弟兄姐妹,也沒有因此就遺棄他們的信仰。

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已經信的人,我不介意再一次的講解來堅固大家的信心,那就是神對於人的管理並不是拉緊了弦、緊緊的管理著;神乃是讓人有充分的自由,願意信的人也要經得起考驗,不能說神施與恩典一天就信一天,神的恩典一徹,人也就不信了。

至於惡人,神不立即懲罰犯罪的人是要給人悔改的機會,並且也以此試一試那些不敬畏神的人;人本來就是心裡邪惡不願意悔改的,有的人因為害怕神勉強信神,悔改也是假裝悔改;但是他們長久觀望,見行惡之人也沒有壞的下場、甚至安然活著直到去世,他們就想:既然是如此,那麼我這麼憋著不犯罪、那也太吃虧了;於是他們就犯罪了,這樣他們不信的心就顯露出來了。

這就好比是在一個不大的考場當中設置十個監考老師,然後在裝設了前後左右八方的電眼來監督考場,再讓學生進來考試,結果都沒有發現一個學生嘗試作弊。這樣我們可不可以說這一屆的學生品行很好,都沒有人想要作弊!是這樣子的嗎?如果說將監考老師撤到剩下一人或是更少,這樣學生也不作弊,那大概就是真的沒有人想到要作弊了。

這對人是禍事嗎?傳道者說這是禍患,但是這只是對那些心存不信之心的惡人才是禍患。人若是真敬畏神,那就不會因為一時的 有否管教的存在就改變對神律法的態度、而失去了敬畏,願神引領幫助我們,感謝讚美我們的主。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9:5) 

傳道書九章:4 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 5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 6 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

人的終點是死亡嗎?恐怕不見得,我不曉得各位看出來了沒有,傳道者在寫下這一段文字時,所用的「死了的人」還描述他們的能力和特性,那是在說一阫黃土嗎?應該不是吧,如果人死了以後身體就化為塵土、靈魂就歸於無有,那就不必再用死了的人來說事了。

不過傳道者在這裡所討論的並不是死了的人、而是活著的人,他說人若還活著,就可以與一切的活人相連。我們在世上行事為人,總是免不了與他人有所相關和相連;我們自己的能力有限、所能夠行的事也有限,但是當我們與他人合作,我們就能夠做更大的事。

如果人人都必須要自尋食物、自織衣物,那我們就做不了什麼其他的事了;我們之所以 還能夠有其它的指望,比僅僅活著要更強,那是因為我們還與其他活著的人相連著。是的,人只要活著,就能與他人相連;人與人交互作用,就能夠成就更大的事情,便有了指望。

所以人應當珍惜還活著的時光,猶太人稱人一但死了就視之為睡了;就像睡著的人一樣,死了的人不但不再與他人相連,不只是不與活人相連,也不與其他已死的人相連,並且人死了就對自己以及這世界一無所知了,久了以後,就沒有人再記念他們的存在。

這一點可能有人會並不認同,許多人會記念他們已經逝去的家人,有些人甚至會思念過度,竟然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生活;而歷史上也有許多名人受萬民景仰,在他們去世多年後、甚至是百年千年之後還有人常記念他們;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們自己對於有活人記念他們、卻一無所知。

有些民間信仰,繪影繪聲的說人死後在地下會怎麼樣怎麼樣,每當逢年過節的還要燒紙糊的房子、車子、還要燒紙糊的僕人和丫鬟給亡者,現在還有燒 iPhone, iPad 的,當然也是紙糊的,裡面也沒有晶片,就算下面的人收到了,他們又要怎麼用呢?

這些人的作為,燒東西給死者都是活著的人的一廂情願;不管燒再多的東西,死者還是一無所知,只是製造了空氣污染而已。就像是這裡所說的:死了的人,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身體,與這個世界再無牽扯。

我們在世上的人因為與人有計較、有得失,於是就有了愛恨情仇,這些情緒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尚沒有,我們死了以後也就消散了無影了。在陰間,人就像是被按上了暫停鍵一樣,是睡了,也不再與人有計較,不再有得失,也就沒有愛恨情仇或是嫉妒。

人死了以後還能有行為、有舉措、有計畫有盼望嗎?這些活人都有的事、死了的人還有嗎?都沒有了!這是神的旨意,死人在陰間被圈禁、被睡去,但又不消亡,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不會沒有意義的,神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死了的人其實是在等待,等待神的下一步驟到來。

傳道者知道死人是睡了、也知道神是能使死人復活的神,但是傳道者並不知道死人復活的時機,死人復活又有什麼用處,神的計劃在那時並沒有向人透漏。孔夫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死亡是人所不知道的迷霧;我們所能夠知道的、能參與的,就只有今生了。

所得的份(傳9:7) 

傳道書九章:7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 8 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9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份。 10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

有的人覺得傳道書很消極,君不見虛空啊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如果萬事都是虛空,那麼在這世上度日豈不是無奈的在地上苟且度日而已嗎?其實那不是傳道書作者的觀點,他是觀察到萬事萬物使人無奈,人在其中又是能力有限,因此就只能想辦法存活在其中。

而傳道書作者對於生活真正的態度就是顯明在這一段當中,他要人歡歡喜喜的吃飯,心中快樂的喝酒,只要神悅納你的作為、那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就是智慧的王在觀察萬物、體察神的各項作為之後 所得到的結論。這樣看起來有點像是要人乖乖的當神的寵物的論點,就是傳道者的結論。

那麼人是否應當乖乖的當神的寵物呢?我們自己也養過寵物、我們養的狗有沒有可能要自己作自己的主人呢?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也知道乖乖的當寵物那就是寵物唯一的出路,寵物就是必需要和主人處好關係,否則下場就是悲慘的,人之於神的關係也是如此。

在我們連生命都是有限的,也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下,我們既可以生活在這個天地之間,那我們就應該抱著正確的心態活著,總不好仇天仇地,或是朝向自我毀滅的方向活著;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這其中歡歡喜喜的活著,吃得開心、喝得開心,並且和神處好關係。

那我們除了吃喝之外,還應該要作什麼呢?這裡說: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這不僅僅是符合神的心意,保持衣服的潔白也是讓人不要去到污穢的地方、並且那也是有助於保持清潔衛生,頭頂上有膏油在沙漠中是可以保持頭頂的滋潤,並且這也是象徵由上面而來的賜福。

此外還有夫妻的快樂,傳道者說那是人勞碌所得的份。在古代的猶太人娶妻必須得付出一筆不少的聘禮才能夠娶到妻子,這就是勞碌的所得?其實這是在說亞當在為神看守修理伊甸園一段時間之後、神才為亞當造了一個配偶來幫助他,為的是更好的成就所應當作的事。

有的人覺的這一句話帶有性別歧視的味道,好像女人是賜給男人勞碌的賞賜,讓男人可以快活?其實並不是如此的,這種說法就是古代的表達方式,而事實上就是在說男女二人可以互相的幫補,可以相愛的共同快活度日,而所有能夠勞碌的人都值得有這樣的快活的日子。

當然在地上快活的日子是有限的,就算是人在地上的日子總共也是有限的;傳道者在講人可以與妻子過快活的日子之前,連續的兩次用虛空來描述這日子;那這也是在說人的日子還是沒有意義?其實是在說人的日子是短的,如此之短就好像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在這短短的日子裡面就應當有福就享福,有吃就吃,有快樂就快樂,只要那是我們勞碌所得的份就行了;傳道者也特別強調我們在日光下勞碌所得的份。正如第七節所說的,我們之可以安心的吃喝快樂,那就是神悅納我們的作為;同樣地、神也賜給我們在日光之下的年日,並且按著我們的勞碌,也給我們設定了一份所當得的份。

那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所當得的份是什麼?我認為凡是我們正正當當所得到的福份就是我們所當得的份;至於我們未來所當得的份是什麼呢?那就沒有人知道了,我相信只要我們按照神的旨意活著,神就會劃給我們所當有的份,至於要怎麼做,我們將在下面再來敘述。

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11) 

傳道書九章:11 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12 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傳道者教訓人「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這是傳道書教人,當活著的時候就當要積極的面對生活,如果有所當做的,那就當要去做,不要消極怠惰。雖然我們也要知道 我們在這世界上能夠停留的時間短暫,這世界和世界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換句話說,也就是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但是在我們活在這世上一天,那就還是要做當做的事。

然而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可以做我們的事,然而正如我們華人智者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道出了人可以按著自己的心去規劃、計畫,並且可以有能力去執行;但是最終事情的成敗,與自己的規劃和計劃是否相符,我們卻不能掌握。

例如我們可以鬆土、撒種、澆水,我們期望可以種出作物、可以結果子,但是我們做了這一切之後,作物能不能夠長出來,若是長出來以後還能不能結果子,結了果子以後是酸的還是甜的,這些我們卻不能掌握,要看土壤,日曬,甚至還有蜜蜂幫不幫忙,總之是要靠萬事萬物互相效力,才能夠將事情最後來成就,結出美好的果子出來。

所以智者說「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有人跑得飛快,但是在重要的比賽中卻跑錯路、或是意外踏入坑洞受傷,那麼他跑得再快又有什麼用呢?有的武將武藝超群、盔甲精良,但是在戰鬥中卻被遠處飛來的、並沒有瞄準的一隻飛箭,就射入盔甲的縫隙而負傷敗陣。

智慧的 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這些都告訴我們:能力,並不能保證我們在複雜的現實社會中勝出。我們看過太多的騷人墨客作詩詞暢疏己懷,訴說自己是如何的有才有學 卻半生不得志,感嘆時不我予;我們也看到許多人手藝技術高超卻一生就當個工人,而那從小學藝不精的最後卻當老闆、雇用那技藝精巧的人為他賺錢。

這些我們看似是命運在跟我們開玩笑的事情 卻不是偶然或是少見,可以說在我們周遭是比比皆是。就連我自己都自認前半生就是個技術厲害的電腦工程師,為自己掙得一個糊口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卻一直在為別人打工;後來看到那麼多人創業成功就想要自己創業,但所等待我的卻是失敗。

我能夠明白自己為什麼失敗嗎?當然這可以找出有很多的理由,就與其他許多的失敗者一樣;但是我們能不能夠想像,那是有一隻冥冥中的手將我們圈住;至少是將我圈住,不讓我在其它的事情上、或者是在時機未到之前就得到成功,而在神所為我預定的事上才做出成績來。

我可以說在我的前半生中,在我自認為是我的強項,也投入許多努力的各個方向上的嘗試都失敗了;而最後讓我成功、讓我衣食無憂的卻是在我前半生都從來沒有考慮過的項目。不但是如此,就算是我之前自己想過了,但是在時機成熟之前就投入的話,大約也是不能成功的。

我們無法知道自己的命運與定期,如今我們好好的活著,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災禍就要突然會臨到我們。人人都必有一死,這我們是知道的,但是我們也都無法知道自己將會是以什麼方式死的,在什麼時候這些禍患會臨到我們,這些我們都一無所知。

雖然不知道我們將如何終結我們在地上的生命,我們應當敬畏那位能夠掌握未知的。前方雖然是未知,我們在今日仍然應當盡我們當盡的努力。

禍患忽然臨到世人(傳9:12) 

傳道書九章: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 12  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我們在前面講到智者說的「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也就是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我們的努力和規劃並不能保證我們一定可以成功,有的人無論是才幹或是資源、在起初的時候都不如你,但是最後卻取得了比你更好的成功,我們有的時候可以稱之為僥倖的,但是反觀社會上許許多多取得大成功的人,在他們的成功的故事當中,也都可以說有著或多或少的僥倖。

我並不是在鼓吹說我們不必努力、只靠僥倖就可以成功,那些成功的例子裡面不僅僅是少不了有些僥倖,更重要也同樣少不了的就是他們必須要付出努力和準備;要有努力加上運氣,才能夠獲得成功、特別是大成功。所以有句話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當你努力了,也準備好了,這時機會來到了,那你就可能取得那難能可貴的成功。

然而我必須說:努力仍然並不是成功的保證,有時努力了、也準備好了,但是那所等待的機會左等右等還是不來;而這個機會遲遲不給他開門,他所準備的那些預備、到了最後就淪為浪費、這就成為禍患了。所以既然說那是機會,那有機會能讓你乘波而上,豈不也有機會浪能夠吞噬你嗎?

是的,有些不受我們歡迎的機會也可能成為我們的網羅。就如智者所說的: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這些豈不是也都是一種機會嗎?我們會努力試著在某些方面取利,那麼也就有可能有其他的人正嘗試著要從我們身上取利,或著說是圈套我們。

是的,禍患有可能是來自於自然災害,但也有可能是等著害人的人禍,這類的機會幾乎都是隱藏的。要知道陷阱總是要隱藏起來的,要不然我們就不會落入陷阱了,所以在其中的我們必是不能察覺的;我們既不能知道我們所等待的成功機會,也同樣不能知道等著我們的禍患機會。

這些時機,並不一定像是靜態的陷阱在某處等待著我們,它們的呈現是如此的出人意料,我們還有話說「福之禍所依,禍之福所依」這種福禍相依的密藏時機 正是我們難以預防的原因;我們對於未來只能預估和期盼,但是對於未來的確實發展 我們還是一無所知。

那麼、這些未來的事情我們是否就無法知得知、並且無人能知呢?那也倒不是,人使用智慧可以在某些程度上略為探究進入未來,比如說早年間的觀看天邊的雲彩到如今的氣象預報,我們使用智慧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趨吉避凶,逃過某些災禍。

再來就是真正能夠清楚看見未來並且能夠掌控未來的便是神了,如果神願意,神可以把將要發生的事告訴某些人;例如保羅要怎樣被綑綁、以及要怎麼樣的遭到海難都早早的告訴了保羅,並且指示他最終的結局;在所羅門王之前呢,那後來成為埃及宰相的約瑟,神也將全地會有七年的大豐收、之後又會有七年大災荒的事,藉著法老的夢告訴約瑟那一代的人;致使約瑟得以成為埃及的宰相,也為埃及謀得甚大的福利。

這樣對於世人來說的網羅和陷阱,如果能夠預知的話就不一定再是網羅和陷阱了,這也就是為何人要敬拜神的重要原因了,就是為了要得庇佑得平安。在主耶穌降生的那一夜,天使天軍就在曠野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這就是道出了我們可以從神那裡得平安的可能。

智慧被人藐視的不幸(傳9:15)

傳道書九章:13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 14 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 15 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 16 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傳道者叨叨絮絮的又講回智慧,他在前面講到時機、機會的重要,我們看到他說智慧的未必得糧食,快跑的也未必得勝,有時禍患就突然把人抓住,像是飛鳥落入網羅中那樣。這樣我們看到時機是要強過人的,也就是形勢比人強。

但是智者並沒有就此放棄推崇智慧,他說智慧還真是廣大,他在這裡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智慧是很有用的,是可以拯救性命;但是結果是完全符合他所論述的;這非常很有可能就是他所看過的一個真實的例子,於是他才有如此的論述。

我們看到他說舉的例子當中,有大君王來攻擊一個小城,這可不可以算是當時的時機呢?是的,在當時那個小城當中沒有人事先看到這件事將要發生,連當時城中的智慧人也沒有看到;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智慧還不夠,因為要發動戰爭必定是有一些端倪是可循的。

如果能夠就著現有的情報早一些做準備,安排好伏兵或者在必經之道上截斷他們的糧草供應,人數少的軍隊也可以打敗人數眾多的大軍。即使沒有預先的情報,當這個小城被大君王的軍隊臨近要被攻擊,就著現有的條件,如果指揮調度得當,再加上利用現有的地形地物,是否也可以抵擋對方呢?

當然智慧還有許多的辦法可以幫助這個小城,但是這個小城中最有智慧的是誰呢?是原來的城中長官嗎?還是城中的富有大商人呢?都不是,在這個小城中最有智慧的居然是一個窮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如此的有智慧卻還要挨窮、也沒有出來做官,或者他的智慧在和平的時代並沒有用武之地。

無論如何,總之這個窮人卻是有智慧能夠拯救這個小城的人。平日裡沒有什麼人會看得起一個窮人,甚至人會排擠他,這讓我想到士師記裡的耶弗他,是基列與妓女所生的孩子,因為他的出生不好,他的弟兄連帶族內的長老都排擠他,不讓他繼承家產。

等到亞們人來打敗以色列人,這時候他們族裡的人才想到耶弗他,因為他沒有家產,就與當地的匪類常在一起,並且顯露了他有行動指揮的才能,這時候以色列人才求耶弗他出來率領以色列的軍隊,而他也不負眾望的打敗了入侵的亞們人。

很可能耶弗他並不是智慧王所舉例中的這個窮人,因為耶弗他後來乃是作了以色列人的士師,而這裡這個例子中的窮人在事後卻無人記念。然而他們的智慧在危機來到之前都是無人記念的,甚至是如傳道書所說的,是受人藐視的。

人們會尊重的智慧常常是能夠經商賺錢的智慧,是會作官治理的智慧。對於其它種的智慧卻不一定重視;比如說這裡所舉出的能夠行軍打仗的智慧,或是能夠治理河川水患的智慧;和平的年代人們不覺得軍事才能的重要,風調雨順的年代人們也不覺得治水防災的重要。

然而各樣的智慧都有其重要性,我們不能等到敵人兵臨城下了再來練兵備戰,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能等到水患發生了再來想到治水。各樣的智慧是在日常時就應該要被重視被尊重,並有其作用,例如練兵、準備適當的打擊力量和預備防禦工事,總之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

智慧應當是人類能力的結晶,有些智慧可以藉由學習而取得,也有些智慧則是天縱之才,是很難想像要如何才能得著的,我們千萬不要輕易糟踐啊。

智慧與愚昧人(傳9:17) 

傳道書九章:16 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17 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 18 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在前面的舉例當中,傳道者舉出了一位智慧的貧窮人拯救了被大君王的軍隊所圍攻的小城的例子;這個貧窮人乃是用他的智慧解救了那城;然而在危機解除之後,卻無人再記念那個曾救了自己家園的貧窮智者。更糟糕的是,這裡還說那個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這是何等的可悲並且是何等的愚蠢啊,過河拆橋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人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需要由原路返回,到那時橋已經拆了,那他要如何再過河呢?

燕昭王身邊的謀士郭隗向王講了這樣的故事,就是說有一個王非常想要擁有千里馬,就叫他的僕人為他尋找那罕見的千里馬;而這個僕人後來為王花了五百金買了一副千里馬的骨骸,王知道了以後非常生氣,他說:我是有錢、也喜愛千里馬,但是也不至於花上五百金來買一副沒有用的骸骨。

那僕人向王說,如今王以重金買了千里馬的骸骨,這個消息已經傳遍了天下,試想世人知道王如此的愛千里馬,甚至不惜花上重金買了骸骨,那麼對於活著的真馬呢?世間有千里馬的人豈不是會千里迢迢的將馬帶來要賣給王嗎?後來果真王就如願買到有人主動帶上門求售的千里馬。

而藐視智慧的名聲呢、是非常壞的名聲;那個城在上次受到攻擊的時候因為仰仗貧窮人的智慧、因而逃脫被毁滅的命運;但是在僥倖存活下來之後若是不知道感恩、明白自己是因為不夠尊重智慧因而遭難、又因為 其實本不配得的 智慧的幫助而獲救,那就應該從此改正過來,從此能夠尊重智慧,也給智慧人當得的位份,

這話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熟悉呢?那就是我們成為基督徒得到主給我們本不配得的救恩,那我們是否也該尊崇主給我們的教誨,而不是此次我得救了就好,那以後我們各走各路吧。這個僥倖得救的小城應該一定要留下這個智慧人;不然、又不尊重智慧人,若是這個智慧人離開了,那麼下次又遭到攻擊時,又有誰來拯救他們呢?我們之於主不也是這樣嗎?

我也很願意聽到智慧人講話,即使是被對方說出我有什麼作得不足或是不好的地方;同智慧人講話不但特別的賞心悅目且又省力。不但容易溝通明白,還往往能從其中得益或是得到啟發,就算是被智慧的話語責備,也好過聽到愚蠢人的奉承拍馬、那是浪費時間。

智慧人和愚蠢人不同,往往愚昧人喜愛講話大聲,他們喜歡用這種方法來博取人的注意。腦袋裡頭空空卻扯開喉嚨高談闊論;但是智慧人則不然,他們不願浪費力氣在無意義的話語上,而更喜愛在寧靜之處思考,這是所以傳道者說他寧願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

智慧的力量要強於勇士的臂膀,匹夫之勇可能可以勇殺十人、血濺五步;但是智慧的力量若是用於戰爭可以千里之外運籌帷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指揮三軍決勝;但是智慧更是可以改變國家社會、富國強兵、造福千家萬戶;智慧自然是強過於兵器。

但是一個豬隊友也可以毀掉一個精密佈置的計畫;大家都知道的是諸葛亮在用火燒連環船的戰術擊敗曹操之後,諸葛亮派關雲長守在華容道要活抓曹操,但是關羽就因為私交放走了曹操;所以任何再嚴密、計劃得再好的計劃,都有可能因為一個漏洞就全然失敗,這就是傳道者那句話的意思。

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傳10:1) 

傳道書九章:18 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傳道書10章:1 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 2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3 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前面我們說了一個例子,有個小城因為一個智慧人、雖然他是窮人、但是城也因為他的智慧而得救,但是在同一句當中也說了「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這可能是在說小城後來還是被一個人所敗壞了。他們沒有給那個有智慧的窮人應有的尊重,智慧的窮人可能就此離開了小城,沒有人記念他。

而小城雖然有了抵禦外敵的方法,但是只要有一個洩密的人、將小城禦敵的密秘給洩漏了出去,那麼智慧人為小城所做的一切就都流於虛空無用了。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經節的斷章之處出了問題,但是進入了第十章,就出現了更多解釋此等災害的例子。

智慧者舉做香膏為例,按照出埃及記三十章中的記載,製作香膏要用許多上好的材料,要用上品的香料,要用沒藥、香肉桂、菖蒲、桂皮、以及橄欖油。這些香料和材料都要是上品而且貴重的,這樣調製的香膏才能夠在聖所中使用。

但是若是在製作的過程中不嚴謹,讓一隻蒼蠅掉到容器之中死了,那麼這香膏就成了細菌和蛆的培養皿,打開之後就發臭了,不能夠再使用了,只能倒掉。這香膏是不是花了大價錢做的?是的,是不是也花了許多的功夫和時間去做的?是的,但是一點點髒汙之物就成了這整罇香膏的破口,也就完全失去了價值。

在物質上是如此,那麼在人所看不見的智慧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智慧者說「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比如說有個人的家裡給裝上了精巧的門鎖,號稱除非有原版真正的鑰匙,誰都沒有辦法從外頭開這個門;但是若是他的家裡安裝了便宜的窗戶,稍微撬動一下就可以把整個窗戶扇給卸下來,那麼這個門鎖和整個房子,再怎麼高檔、精裝得再好也沒有用,小偷一樣可以輕易地進入了家裡偷東西。

再下面的一句話、可能作為現代的讀者就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了,他說「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這在現代的解剖學知識 普及的今天,就沒有辦法那麼容易被接受,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的心臟都是長在左邊的;就算有少數人的心臟是長在右邊的,他們就會比其他的人更有聰明智慧嗎?恐怕不見得。

如果用左右腦來分別的話,現代解剖醫學說:左腦發達的人,對於理解數學和邏輯、條理,對於組織、統計、方向感會比較強,善於做技術和抽象的工作;而右腦發達的人,他們對於發揮情感,欣賞藝術,知覺和想像力比較強,可能會有比較高的創造性,是屬於直覺型的思考。

這樣看起來,這句話並不是按照解剖學來說的,他所指的也並不是真正的心臟或是腦子;很可能是指人的靈魂是藏在身體裡面的哪一部分,這一點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傳道者是在告訴我們:智慧人和愚昧人是生來就是不一樣的,不是用學習和教育就可以改變的,你的心生在哪裡不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

然而我若要是這樣講,恐怕會有更多的人要反對了,他們可以舉出許多的例子來說:一個小孩本來不聰明的,但是送他去上學就漸漸的變聰明了起來了 等等。其實我所要說的是:傳道書所說的心就好比中國人所說的心竅,人是否能夠絕頂聰明,真的是要看神是否將他生的如此了。

只是很多聰明人並不是從小就是如此聰明,但是他們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多半是在孩童或是青少年的時期的某一刻,他們的心竅就開了,人就變聰明了。很可能這段時間就是在孩子的求學時期,這樣人就以為是教育使孩子變聰明的,但是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天才是訓練或是教育不出來的。

在許多的領域中,例如繪畫、音樂、設計等等,教育是可以養成一般性的從業者、琴師、畫師等等,但是某種程度以上的大師,那就不是教育可以培訓得出來了,必須是要有訓練加上一定的天才,這樣才能夠成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最後呢,傳道者還說:愚昧人就算是連行路,都會顯露出他是個愚昧人。不過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以後再來說了。

以柔和待掌權者(傳10:4) 

傳道書10章:3 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4 掌權者的心若向你發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5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件禍患,似乎出於掌權的錯誤, 6 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 7 我見過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

我們在前面講到愚昧人就算是在行路的時候都會顯出他們就是無知,也就是缺乏智慧;智慧人行路時眼睛遠望著前方,心中卻在思考;遠望著前方是因為在期盼將要發生的事,但是愚眛人眼光不定,一會看這一會看那,眼光散漫,心中並沒有恆定思考一件事情。

但是時倒如今,愚昧人在行路時的眼光卻聚集了,聚集在手中的一塊小平板上,也就是如今的手機;眼光聚集了是因為平板上的內容卻是變動不定的,一會兒看短信、一會兒又看某人發來的搞笑視頻;如今的智慧人也看手機,是在行路安全的時候就看一眼,然後眼光向前看,心中卻在思考,也同時兼顧了安全,不像愚昧人為了眼前的瑣碎事務,而忘記了安全。

話鋒一轉,傳道者又講到了與掌權者的關係;在八章2節處傳道者就說「我勸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神起誓,理當如此。 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固執行惡,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這就如同千年之後保羅在羅馬書13章所說的「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在這裡傳道者又對於與掌權者的關係、加以進一步的說明,他說若是掌權者對你存有發怒之心,那你也不要隨便離開你的本位,這本位包括了你與掌權者的從屬關係,可能你也在他的權柄下效力,也有可能你與權柄有著某種合作的關係,這時若掌權者轉念了、對你不再滿意或是動怒了,那你該怎麼辦?

傳道者所給出的建議就是:不要輕易與掌權者翻臉,不要離開你的本位;這就與他前面的勸告或是與保羅在羅馬書中的教導是相符的,要尊重且不要反抗掌權者;並且要用溫柔的心、溫和的態度來與之應對、來避免更大的禍患的發生。

不反抗掌權者、是否就表示我們認同掌權者所作的一切事呢?當然不是,我們和掌權者的心意可能不同,有可能是我們是對的,也有可能掌權者才是對的;但是在這裡、傳道者顯然不認為掌權者永遠是對的,他說有時掌權者會犯錯,讓愚昧者居高位,而(靈裡)富足者坐低位。

這種事情少見嗎?相反地,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我們看到神使約瑟和但以理位居高位,這是一些正面的例子,但是在世世代代中反而是罕見的;反之、因為人罪惡的本性、像是以斯帖記中的哈曼,因為他會用不正當的手段討王的歡心,這些是智慧人不屑於做出來的,就反而高居上位成為宰相,這種小人得志的現象可以說是並不罕見。

如果你與掌權者的關係真的是這樣,-而小人又位居高位,那你是選擇與他們同流合污,還是跳出來立場鮮明的反對他們。在一個民主自由又開放的社會,你可以這樣作,但是這樣作所帶來的是無窮無止境的對抗;傳道者還是勸告:我們要以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些事。

即使我們不能得到掌權者的喜愛,那我們還是可以 和而不破的與掌權者相處,你居於低位嗎?那你還是有一個位置的,可以做你可以做的事,至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或者掌權者因為你的柔和而能夠聽進你的一兩句勸言,他雖不一定立刻醒悟,但是神若助你,他就可能因為與你的關係而稍有改變。

就算是但以理與歷代各王的關係也並非一直是理想的,大流士王因受人蠱惑就簽發禁令,不許任何人跪拜除王之外的任何人、甚至是神;而但以理並沒有正面的與王硬槓,只是他回到家以後還是在家裡敬拜神,這才被政敵們舉發、被丟下獅子坑,幸好得神救了他;而在之後王也更加的喜愛他,這樣的作為也進一步的抬高了以色列人在巴比倫國中的社會地位,而不是被剿除了。

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傳10:10) 

傳道書10章:8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 9 鑿開石頭的必受損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 10 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 11 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後行法術也是無益。

智慧似乎對人是非常的重要,在小事上可以在生活上幫助自己,在大事上一個人的智慧就可以興邦衛國。這些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舉了數個例子了,不過傳道者也提醒有智慧的人不可太自持智慧,智慧人也要尊重現有的王權,即使那掌權的並沒有充足的智慧,這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常態。

但是有了智慧和能力就是可以依靠的嗎?智慧和能力除了要受到現有的權力約制以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弱點呢?傳道者在這裡告訴我們是有的。他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說有善於挖坑的人,有善於拆牆的人,有善於鑿石頭的人,還有弄蛇的人。

既是善長的事我們也會知道如何從事,這樣我們應當會有所準備、避開危險才對,陷坑挖得又深又陡、人要在這裡工作是很容易掉進去的,所以在挖坑的時候,一定要準備一個繩梯,若是掉下去了還可以爬出來;甚麼樣的牆要拆呢,往往是久無人居住的荒煙漫草之地,有蛇是很可能的。 

再來的蛇與法術,就是弄蛇之人在弄蛇時要施展一些手法來迷惑那蛇,讓那蛇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處,藉之可以操縱那蛇的舞動,那就是弄蛇。一般來說呢,只要是按照順序來施行手法,一般來說是可以成功地弄蛇的,但是若是弄蛇人沒有好好的準備,依舊是很可能被蛇咬傷的。

這些事情都並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人若要以此營生,都必須先學會哪些技巧和竅門。就算是簡單到如劈開木頭、那也是需要學習的,是有知識和技巧在裡面了;雖然我們很少以智慧來稱這些工作,但它們也真的是人類智慧的一種。

有了這樣的知識就可以萬無一失嗎?還真的不是,我們是可以按照自己有的知識和能力來行事,但是在這些事務之中,除了主要的知識外,還有許多次要的條件也很有可能會出亂子,我們鑿石頭和劈木柴,通常我們都會假設他們是質地均勻的。

然而石頭和木頭都有可能磕砸崩了,刀斧一偏滑出、或者是石塊飛濺 都可能會傷人;這還算是在半意料之中;如果真的是有意外發生了,就連刀斧都可能崩裂,這樣也都可以傷人啊,所以有俗話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只要做的多了,就很難逃受害了。

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免於這些災害嗎?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的,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經驗中學習,到了如今就是為這些事情設立的某些經驗規則,比如說做某些工作時要戴上護目鏡,做電工的話要戴上橡膠絕緣手套,或是給使用的工具加上鋒利的測試方法;

這些智慧的累積所歸納出來的條例,確實是可以增進工作的效率以及大大的減少工傷意外發生的機會。如今就算是做工的人並無這樣的智慧,然而只要他能遵守這些智慧的積累或是結晶,他就可以大大減少受傷的機會。然而,至今人們還是無法完全斷絕意外的發生。

那怎麼辦?我們該當認識到人用智慧是可以為意外來預備的,但是我們還是無法算到一切的變化和其變動的機率的;智慧呢,是可以幫助我們開闊我們的眼界,藉用以往的、或是別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規避不好的結果。這種力量絕對是有幫助的,就是有益的。

我們可以從過去來攫取經驗來幫助現在,只是我們無法未卜先知;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預知未來,那或者我們就真的能夠避免所有的「意外」了;是的,如果能夠預知未來,那麼還有所謂的「意外」嗎?人的智慧與能力再高,那也還是在機運以下,唯有全能者,才能掌握一切。

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傳10:12) 

傳道書10章: 12 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 13 他口中的言語起頭是愚昧,他話的末尾是奸惡的狂妄。 14 愚昧人多有言語,人卻不知將來有什麼事,他身後的事誰能告訴他呢? 15 凡愚昧人,他的勞碌使自己困乏,因為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萬物之中唯有人可以用話語來溝通,這是人的能力之一;萬物中也有能夠用簡單的聲音來做溝通的,但是沒有一種生物能夠像人這樣子,用話語來作有效的和複雜的溝通,所以,說話是人特有的能力,幾乎什麼人都會說話,智慧人會說話,就算是牙牙學語的小孩子也可以說話。

人們用說話可以彼此分享訊息,可以求救,可以傳遞有利的好消息或是壞消息,教人可以趨利避害:還可以幫助人來思考。我們人的壽命有限,有的人窮其一生思考,在有所結論的時候,可以把它們說出來,寫下來教給別人,讓後人可以快速的學習,不必再窮他們的一生才能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就有了知識壘積來做為基本。

但是言語除了給我們帶來便利與堆砌的好處之外,也可能給我們帶來壞處,人可以用言語相互欺騙,相互攻擊與陷害;更可能傳播錯誤的觀念、自己都搞不明白就繼續傳播錯誤的觀念去害人,這就是語言的威力,因為它可以遠遠的跑在行動之前,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大事。

那語言是如此的方便亦有能力,它可以成就好事也可以敗壞人,那麼它的 成與敗 的驅動差別是在於什麼呢?傳道者在這裡告訴我們原因:那就是智慧。他說「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也就是說智慧人所說出的話可以造就幫助人,但是愚眛人所說的話是足以害人害己。

愚眛人如果不說話,那麼他也就是自己愚昧而已,我們甚至還可以說他是有自知之明,因此少說話、但是若是人是愚眛的卻又偏偏好多說話,這是許多的愚眛人的通病,原因是想要能夠博人注意,那麼這愚眛就會害人害己,並且會害到更多的人。這是怎麼說呢?愚眛人一開始說話只是愚昧而已,但是後來他就成了奸惡和狂妄。

是啊,愚眛人自言自語也就是自我愚眛而已,他可能也知道自己所說的是愚昧的;然而當愚眛人越說越多,當他嚐到他的話也可以影響多人,有人願意聽他說話也尊重他時,那麼他就開始狂妄了,認不清楚他自己的位份;並且在此後為了要餵養自己膨脹的虛榮感,這奸惡就開始了。

我看目前有許多的網紅就是這樣,我並不是說網紅都是愚昧的,有智慧的人也可以當網紅將智慧的言語傳播開來幫助多人;但是當一個網紅需要不斷的吸引許多人來持續的關注他時,哪有那麼多智慧的話可說呢?一般智慧的話語都是需要沈澱和積累的,那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想要持續的吸引人來關注,他們很快地就開始尋找話題甚至是製造話題了。尋找話題還可以說是要獨具慧眼,能夠在平凡的萬象當中找出值得關注之點、可能頂多是有一點放大與誇大宣傳罷了,來騙取人的關注;但是製造話題那就是更加的邪惡了。

愚眛人不知自己的定位,卻又偏好說話,不能為人帶來價值,卻又喜愛影響人,這就是害人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又怎麼能夠給人指引呢?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場,卻又好為人師教導人,那麼聽取他意見的人的下場、又豈又能好過他呢?

愚眛人的勞碌使自己困乏,只是徒勞而已;如果我們缺少智慧,那麼我們可以求神賜給我們智慧,這是新約雅各書一章五節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求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不足,少說話,少徒勞,與此同時,繼續的求智慧。

邦國之道(傳10:16) 

傳道書十章:16 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 17 邦國啊,你的王若是貴胄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

雖然我們前面說過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鑿石頭的沒有不受損傷的,挖陷坑的沒有不掉到坑裡的,這裡面雖然說是有意外的成份、但是也有必然的成份,就是說我們若是越是靠近危險、那就越是有可能落在危害之中,這是不變的道理。

傳道者說「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如果一個國家因為乏人繼承,最後選了一個小孩子來繼承王位,那個王國就危險了;因為王座總是有人覬覦的,一個年幼的王、或是無知的王,對於情勢和危險的判斷不足,是很容易被人鑽了空隙的,輕則被人套了利去,重則被人謀了國位。

同樣的道理,一個朝廷之上的官員有所宴樂,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們很難要求這些有權力又富有的官員不去宴樂,但是宴樂是要看場合看時間的,通常來講、大多數的國家的早上都是官府開門、是處理朝政的時間,如果官員們在早晨就開始宴樂,這其中就有紀律不夠嚴謹,至少是沒有自律的要求,那就容易成了國政不推,政風糜爛,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反之,若是一個國家的王若是貴胄之子,那就是國家有福了?這句話是要怎麼解釋呢?貴胄之子至少有兩種解法,如果只是看字面上說是在血緣上是貴族的後代,那麼普天之下、除了是各國的開國之君以外,哪一個王不是王或者是貴族的後裔呢?所以這句話不能這樣的解;在猶太人的文化裡,子(兒子)和子女是代表不一樣的意思的。

兒子是長成的、並且是有資格繼承產業的後代子女,甚至也有包括是領養的子女;所以他是有資格並且已經被認可的,並且貴胄 Nobel 這個字在西方語文之中除了可以解釋為貴族之外,也可以解釋為高貴高尚的。這就是說並不僅僅是血統上是高貴的,更是可以說在人品、人格上是高貴的。那、如果一個國的王是合於這樣的高貴,那麼我們是可以說這個國家會是有福的。

同樣的,如果一個國家有權力的臣宰的吃喝都是按時,而吃喝都是為了補力、不是為了宴樂;這就說明了這些高層有權力的臣宰是很有自制力的而且是清廉的,如果高層的官員都是這樣,那麼在下面的官員又怎麼好意思胡吃海喝的取樂,豈不也得是戰戰兢兢地處理朝政嗎?

如果說兩個朝廷有相似的制度,都是有王以及也有臣宰,只是由於組成的人的能力、或者更正確的說 是應該是品質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兩個王國的命運可能就會大大的不同。在許多事上我們不能只是說這是因為機會,因為國運所造成的,國家的命運也是由他們主事的人來決定的。

然而當我們在讀這兩句話時,會不會覺得這話說得太絕對了?也有小兒當王的,最後卻撐到長大成人的,例如康熙是在八歲即位的,但是他後來也成為一代的偉大帝王;也有王與臣宰都是高尚且努力的國家,只是因為處在正在興起的帝國之側,也就慘遭滅國的。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但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的品質和努力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這些機會的。而我們可以從上頭的視角、看出其中的要點;如果我們是那個可以影響邦國的人,也可以趨利避害,造福社稷。

不懶惰不咒詛(傳10:18) 

傳道書10章:18 因人懶惰,房頂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 19 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 20 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

在這裡傳道書舉了好幾句似乎是像是在箴言中應該會有的警世言,我們前面講到世上會有意外的發生,而意料之外的事,實是在人們應該想到而沒有想到的意料之外;以致現在有一句經典的流行話語: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意外就要發生了。

是的,這個世界是動態且變化的,從個人到邦國都是如此。然而,我們是不是就坐視變化的發生而束手無策?不是的,人間的智慧也告訴我們人們是可以面對或是阻止我們不欲有的變化的發生,所以我們也說:要選出高貴的王並且官員們應當積極處事,不可懶政和腐敗。這是防患於未然。

那我們個人呢?也是一樣的。在以色列以及世上許多的地方,都有著旱季和雨季的天氣。旱季可能天氣炎熱少雨,而雨季一來就連場大雨、沒完沒了似的。那我們所住的屋子因為風吹日曬雨淋,還有小動物的破壞是會有損壞的,智慧就告訴我們:應當要趁天還晴的時候修繕房屋,以免雨季來臨就有屋頂漏水的危害;但是人往往懶於行動,一再的推拖,這樣的人就很可能要等到雨季來臨、屋頂漏水的時候,才在雨中爬到屋頂去修繕自己的屋頂。 

這樣的做法既危險又不利於修繕,因為許多修補的材料需要時間去乾燥凝結,這樣因為先前的懶惰、就必須到緊急時得付出更多的人力與金錢的代價。然而、也並不是一切的事情都可以防範於未然的,我家的屋頂的油毛氈可能幾年前就有一處接縫處漏水,是肉眼難見,儘管我每年上屋頂檢查卻一直沒有發現。

直到去年大雨連連,屋頂漏水嚴重,我是在大雨中冒險爬上屋頂,幾經檢查直到發現了有氣泡跑出來才找到漏水處。當然找到了漏水處、那修繕也不難,只是還要臨時敷上油膏阻漏,到了晴天了再一次上去用防水屋頂黏合劑正式的處理。

我並不是要打擊未雨綢繆的邏輯,這些常見的民間智慧還是有其道理的,這裡就說了:筵席是可以討人歡喜的,喝酒是可以讓人快活的,而金錢是可以成就很多事的。於是人們想要辦成事情、打通關節,或者是在平日聯絡感情維持關係,就使用這些方法,筵席、飲酒和禮物。

是的,這些方式已經證明了在許多的事務上都有一定的效果,足以證明這些古老而且常見的民間智慧也是有道理的,但我要再說一次,這些民間的智慧並不是絕對的,而人們也明白這一點。

另外,古老的智慧又告訴我們,不可以詛咒君王,也就是那些在上掌權柄的,甚至也不可咒詛富人,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是有大影響力的;智慧告訴我們不要公然的咒詛他們,甚至這些不好的事、我們在私底下也不要行。你或許以為這是在你可控制的地界裡面、是在你的臥室裡;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私底下的言行將來不會在房頂上被人宣揚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古老的智慧了,即使在今日我們說我們有言論自由,我們說我們對於公眾的事務是有批評的權利的;是的我們是有的權利的,然而我還是要說:就算是批評公眾的事務,也應該要對事不對人,並且如果是牽涉到人,請保留最基本的尊重,不該有咒詛,特別是對那些在高位掌權、或是有大影響力的,因為他們也有他們的權利、能力以及影響,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傳10:1) 

傳道書九章:18 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傳道書10章:1 死蒼蠅使做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 2 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3 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前面我們說了一個例子,有個小城因為一個智慧人、雖然他是窮人、但是城也因為他的智慧而得救,但是在同一句當中也說了「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這可能是在說小城後來還是被一個人所敗壞了。他們沒有給那個有智慧的窮人應有的尊重,智慧的窮人可能就此離開了小城,沒有人記念他。

而小城雖然有了抵禦外敵的方法,但是只要有一個洩密的人、將小城禦敵的密秘給洩漏了出去,那麼智慧人為小城所做的一切就都流於虛空無用了。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經節的斷章之處出了問題,但是進入了第十章,就出現了更多解釋此等災害的例子。

智慧者舉做香膏為例,按照出埃及記三十章中的記載,製作香膏要用許多上好的材料,要用上品的香料,要用沒藥、香肉桂、菖蒲、桂皮、以及橄欖油。這些香料和材料都要是上品而且貴重的,這樣調製的香膏才能夠在聖所中使用。

但是若是在製作的過程中不嚴謹,讓一隻蒼蠅掉到容器之中死了,那麼這香膏就成了細菌和蛆的培養皿,打開之後就發臭了,不能夠再使用了,只能倒掉。這香膏是不是花了大價錢做的?是的,是不是也花了許多的功夫和時間去做的?是的,但是一點點髒汙之物就成了這整罇香膏的破口,也就完全失去了價值。

在物質上是如此,那麼在人所看不見的智慧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智慧者說「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比如說有個人的家裡給裝上了精巧的門鎖,號稱除非有原版真正的鑰匙,誰都沒有辦法從外頭開這個門;但是若是他的家裡安裝了便宜的窗戶,稍微撬動一下就可以把整個窗戶扇給卸下來,那麼這個門鎖和整個房子,再怎麼高檔、精裝得再好也沒有用,小偷一樣可以輕易地進入了家裡偷東西。

再下面的一句話、可能作為現代的讀者就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了,他說「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這在現代的解剖學知識 普及的今天,就沒有辦法那麼容易被接受,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的心臟都是長在左邊的;就算有少數人的心臟是長在右邊的,他們就會比其他的人更有聰明智慧嗎?恐怕不見得。

如果用左右腦來分別的話,現代解剖醫學說:左腦發達的人,對於理解數學和邏輯、條理,對於組織、統計、方向感會比較強,善於做技術和抽象的工作;而右腦發達的人,他們對於發揮情感,欣賞藝術,知覺和想像力比較強,可能會有比較高的創造性,是屬於直覺型的思考。

這樣看起來,這句話並不是按照解剖學來說的,他所指的也並不是真正的心臟或是腦子;很可能是指人的靈魂是藏在身體裡面的哪一部分,這一點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傳道者是在告訴我們:智慧人和愚昧人是生來就是不一樣的,不是用學習和教育就可以改變的,你的心生在哪裡不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

然而我若要是這樣講,恐怕會有更多的人要反對了,他們可以舉出許多的例子來說:一個小孩本來不聰明的,但是送他去上學就漸漸的變聰明了起來了 等等。其實我所要說的是:傳道書所說的心就好比中國人所說的心竅,人是否能夠絕頂聰明,真的是要看神是否將他生的如此了。

只是很多聰明人並不是從小就是如此聰明,但是他們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多半是在孩童或是青少年的時期的某一刻,他們的心竅就開了,人就變聰明了。很可能這段時間就是在孩子的求學時期,這樣人就以為是教育使孩子變聰明的,但是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天才是訓練或是教育不出來的。

在許多的領域中,例如繪畫、音樂、設計等等,教育是可以養成一般性的從業者、琴師、畫師等等,但是某種程度以上的大師,那就不是教育可以培訓得出來了,必須是要有訓練加上一定的天才,這樣才能夠成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最後呢,傳道者還說:愚昧人就算是連行路,都會顯露出他是個愚昧人。不過關於這一點、我們要以後再來說了。

以柔和待掌權者(傳10:4) 

傳道書10章:3 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4 掌權者的心若向你發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5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件禍患,似乎出於掌權的錯誤, 6 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 7 我見過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

我們在前面講到愚昧人就算是在行路的時候都會顯出他們就是無知,也就是缺乏智慧;智慧人行路時眼睛遠望著前方,心中卻在思考;遠望著前方是因為在期盼將要發生的事,但是愚眛人眼光不定,一會看這一會看那,眼光散漫,心中並沒有恆定思考一件事情。

但是時倒如今,愚昧人在行路時的眼光卻聚集了,聚集在手中的一塊小平板上,也就是如今的手機;眼光聚集了是因為平板上的內容卻是變動不定的,一會兒看短信、一會兒又看某人發來的搞笑視頻;如今的智慧人也看手機,是在行路安全的時候就看一眼,然後眼光向前看,心中卻在思考,也同時兼顧了安全,不像愚昧人為了眼前的瑣碎事務,而忘記了安全。

話鋒一轉,傳道者又講到了與掌權者的關係;在八章2節處傳道者就說「我勸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神起誓,理當如此。 不要急躁離開王的面前,不要固執行惡,因為他凡事都隨自己的心意而行。」這就如同千年之後保羅在羅馬書13章所說的「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

在這裡傳道者又對於與掌權者的關係、加以進一步的說明,他說若是掌權者對你存有發怒之心,那你也不要隨便離開你的本位,這本位包括了你與掌權者的從屬關係,可能你也在他的權柄下效力,也有可能你與權柄有著某種合作的關係,這時若掌權者轉念了、對你不再滿意或是動怒了,那你該怎麼辦?

傳道者所給出的建議就是:不要輕易與掌權者翻臉,不要離開你的本位;這就與他前面的勸告或是與保羅在羅馬書中的教導是相符的,要尊重且不要反抗掌權者;並且要用溫柔的心、溫和的態度來與之應對、來避免更大的禍患的發生。

不反抗掌權者、是否就表示我們認同掌權者所作的一切事呢?當然不是,我們和掌權者的心意可能不同,有可能是我們是對的,也有可能掌權者才是對的;但是在這裡、傳道者顯然不認為掌權者永遠是對的,他說有時掌權者會犯錯,讓愚昧者居高位,而(靈裡)富足者坐低位。

這種事情少見嗎?相反地,這種事情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的,我們看到神使約瑟和但以理位居高位,這是一些正面的例子,但是在世世代代中反而是罕見的;反之、因為人罪惡的本性、像是以斯帖記中的哈曼,因為他會用不正當的手段討王的歡心,這些是智慧人不屑於做出來的,就反而高居上位成為宰相,這種小人得志的現象可以說是並不罕見。

如果你與掌權者的關係真的是這樣,-而小人又位居高位,那你是選擇與他們同流合污,還是跳出來立場鮮明的反對他們。在一個民主自由又開放的社會,你可以這樣作,但是這樣作所帶來的是無窮無止境的對抗;傳道者還是勸告:我們要以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些事。

即使我們不能得到掌權者的喜愛,那我們還是可以 和而不破的與掌權者相處,你居於低位嗎?那你還是有一個位置的,可以做你可以做的事,至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或者掌權者因為你的柔和而能夠聽進你的一兩句勸言,他雖不一定立刻醒悟,但是神若助你,他就可能因為與你的關係而稍有改變。

就算是但以理與歷代各王的關係也並非一直是理想的,大流士王因受人蠱惑就簽發禁令,不許任何人跪拜除王之外的任何人、甚至是神;而但以理並沒有正面的與王硬槓,只是他回到家以後還是在家裡敬拜神,這才被政敵們舉發、被丟下獅子坑,幸好得神救了他;而在之後王也更加的喜愛他,這樣的作為也進一步的抬高了以色列人在巴比倫國中的社會地位,而不是被剿除了。

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傳10:10) 

傳道書10章:8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 9 鑿開石頭的必受損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 10 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 11 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後行法術也是無益。

智慧似乎對人是非常的重要,在小事上可以在生活上幫助自己,在大事上一個人的智慧就可以興邦衛國。這些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舉了數個例子了,不過傳道者也提醒有智慧的人不可太自持智慧,智慧人也要尊重現有的王權,即使那掌權的並沒有充足的智慧,這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常態。

但是有了智慧和能力就是可以依靠的嗎?智慧和能力除了要受到現有的權力約制以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弱點呢?傳道者在這裡告訴我們是有的。他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說有善於挖坑的人,有善於拆牆的人,有善於鑿石頭的人,還有弄蛇的人。

既是善長的事我們也會知道如何從事,這樣我們應當會有所準備、避開危險才對,陷坑挖得又深又陡、人要在這裡工作是很容易掉進去的,所以在挖坑的時候,一定要準備一個繩梯,若是掉下去了還可以爬出來;甚麼樣的牆要拆呢,往往是久無人居住的荒煙漫草之地,有蛇是很可能的。 

再來的蛇與法術,就是弄蛇之人在弄蛇時要施展一些手法來迷惑那蛇,讓那蛇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處,藉之可以操縱那蛇的舞動,那就是弄蛇。一般來說呢,只要是按照順序來施行手法,一般來說是可以成功地弄蛇的,但是若是弄蛇人沒有好好的準備,依舊是很可能被蛇咬傷的。

這些事情都並非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人若要以此營生,都必須先學會哪些技巧和竅門。就算是簡單到如劈開木頭、那也是需要學習的,是有知識和技巧在裡面了;雖然我們很少以智慧來稱這些工作,但它們也真的是人類智慧的一種。

有了這樣的知識就可以萬無一失嗎?還真的不是,我們是可以按照自己有的知識和能力來行事,但是在這些事務之中,除了主要的知識外,還有許多次要的條件也很有可能會出亂子,我們鑿石頭和劈木柴,通常我們都會假設他們是質地均勻的。

然而石頭和木頭都有可能磕砸崩了,刀斧一偏滑出、或者是石塊飛濺 都可能會傷人;這還算是在半意料之中;如果真的是有意外發生了,就連刀斧都可能崩裂,這樣也都可以傷人啊,所以有俗話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只要做的多了,就很難逃受害了。

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免於這些災害嗎?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的,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經驗中學習,到了如今就是為這些事情設立的某些經驗規則,比如說做某些工作時要戴上護目鏡,做電工的話要戴上橡膠絕緣手套,或是給使用的工具加上鋒利的測試方法;

這些智慧的累積所歸納出來的條例,確實是可以增進工作的效率以及大大的減少工傷意外發生的機會。如今就算是做工的人並無這樣的智慧,然而只要他能遵守這些智慧的積累或是結晶,他就可以大大減少受傷的機會。然而,至今人們還是無法完全斷絕意外的發生。

那怎麼辦?我們該當認識到人用智慧是可以為意外來預備的,但是我們還是無法算到一切的變化和其變動的機率的;智慧呢,是可以幫助我們開闊我們的眼界,藉用以往的、或是別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規避不好的結果。這種力量絕對是有幫助的,就是有益的。

我們可以從過去來攫取經驗來幫助現在,只是我們無法未卜先知;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預知未來,那或者我們就真的能夠避免所有的「意外」了;是的,如果能夠預知未來,那麼還有所謂的「意外」嗎?人的智慧與能力再高,那也還是在機運以下,唯有全能者,才能掌握一切。

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傳10:12) 

傳道書10章: 12 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 13 他口中的言語起頭是愚昧,他話的末尾是奸惡的狂妄。 14 愚昧人多有言語,人卻不知將來有什麼事,他身後的事誰能告訴他呢? 15 凡愚昧人,他的勞碌使自己困乏,因為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萬物之中唯有人可以用話語來溝通,這是人的能力之一;萬物中也有能夠用簡單的聲音來做溝通的,但是沒有一種生物能夠像人這樣子,用話語來作有效的和複雜的溝通,所以,說話是人特有的能力,幾乎什麼人都會說話,智慧人會說話,就算是牙牙學語的小孩子也可以說話。

人們用說話可以彼此分享訊息,可以求救,可以傳遞有利的好消息或是壞消息,教人可以趨利避害:還可以幫助人來思考。我們人的壽命有限,有的人窮其一生思考,在有所結論的時候,可以把它們說出來,寫下來教給別人,讓後人可以快速的學習,不必再窮他們的一生才能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就有了知識壘積來做為基本。

但是言語除了給我們帶來便利與堆砌的好處之外,也可能給我們帶來壞處,人可以用言語相互欺騙,相互攻擊與陷害;更可能傳播錯誤的觀念、自己都搞不明白就繼續傳播錯誤的觀念去害人,這就是語言的威力,因為它可以遠遠的跑在行動之前,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大事。

那語言是如此的方便亦有能力,它可以成就好事也可以敗壞人,那麼它的 成與敗 的驅動差別是在於什麼呢?傳道者在這裡告訴我們原因:那就是智慧。他說「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也就是說智慧人所說出的話可以造就幫助人,但是愚眛人所說的話是足以害人害己。

愚眛人如果不說話,那麼他也就是自己愚昧而已,我們甚至還可以說他是有自知之明,因此少說話、但是若是人是愚眛的卻又偏偏好多說話,這是許多的愚眛人的通病,原因是想要能夠博人注意,那麼這愚眛就會害人害己,並且會害到更多的人。這是怎麼說呢?愚眛人一開始說話只是愚昧而已,但是後來他就成了奸惡和狂妄。

是啊,愚眛人自言自語也就是自我愚眛而已,他可能也知道自己所說的是愚昧的;然而當愚眛人越說越多,當他嚐到他的話也可以影響多人,有人願意聽他說話也尊重他時,那麼他就開始狂妄了,認不清楚他自己的位份;並且在此後為了要餵養自己膨脹的虛榮感,這奸惡就開始了。

我看目前有許多的網紅就是這樣,我並不是說網紅都是愚昧的,有智慧的人也可以當網紅將智慧的言語傳播開來幫助多人;但是當一個網紅需要不斷的吸引許多人來持續的關注他時,哪有那麼多智慧的話可說呢?一般智慧的話語都是需要沈澱和積累的,那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想要持續的吸引人來關注,他們很快地就開始尋找話題甚至是製造話題了。尋找話題還可以說是要獨具慧眼,能夠在平凡的萬象當中找出值得關注之點、可能頂多是有一點放大與誇大宣傳罷了,來騙取人的關注;但是製造話題那就是更加的邪惡了。

愚眛人不知自己的定位,卻又偏好說話,不能為人帶來價值,卻又喜愛影響人,這就是害人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又怎麼能夠給人指引呢?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場,卻又好為人師教導人,那麼聽取他意見的人的下場、又豈又能好過他呢?

愚眛人的勞碌使自己困乏,只是徒勞而已;如果我們缺少智慧,那麼我們可以求神賜給我們智慧,這是新約雅各書一章五節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求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要認識自己的不足,少說話,少徒勞,與此同時,繼續的求智慧。

邦國之道(傳10:16) 

傳道書十章:16 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 17 邦國啊,你的王若是貴胄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

雖然我們前面說過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鑿石頭的沒有不受損傷的,挖陷坑的沒有不掉到坑裡的,這裡面雖然說是有意外的成份、但是也有必然的成份,就是說我們若是越是靠近危險、那就越是有可能落在危害之中,這是不變的道理。

傳道者說「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如果一個國家因為乏人繼承,最後選了一個小孩子來繼承王位,那個王國就危險了;因為王座總是有人覬覦的,一個年幼的王、或是無知的王,對於情勢和危險的判斷不足,是很容易被人鑽了空隙的,輕則被人套了利去,重則被人謀了國位。

同樣的道理,一個朝廷之上的官員有所宴樂,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們很難要求這些有權力又富有的官員不去宴樂,但是宴樂是要看場合看時間的,通常來講、大多數的國家的早上都是官府開門、是處理朝政的時間,如果官員們在早晨就開始宴樂,這其中就有紀律不夠嚴謹,至少是沒有自律的要求,那就容易成了國政不推,政風糜爛,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反之,若是一個國家的王若是貴胄之子,那就是國家有福了?這句話是要怎麼解釋呢?貴胄之子至少有兩種解法,如果只是看字面上說是在血緣上是貴族的後代,那麼普天之下、除了是各國的開國之君以外,哪一個王不是王或者是貴族的後裔呢?所以這句話不能這樣的解;在猶太人的文化裡,子(兒子)和子女是代表不一樣的意思的。

兒子是長成的、並且是有資格繼承產業的後代子女,甚至也有包括是領養的子女;所以他是有資格並且已經被認可的,並且貴胄 Nobel 這個字在西方語文之中除了可以解釋為貴族之外,也可以解釋為高貴高尚的。這就是說並不僅僅是血統上是高貴的,更是可以說在人品、人格上是高貴的。那、如果一個國的王是合於這樣的高貴,那麼我們是可以說這個國家會是有福的。

同樣的,如果一個國家有權力的臣宰的吃喝都是按時,而吃喝都是為了補力、不是為了宴樂;這就說明了這些高層有權力的臣宰是很有自制力的而且是清廉的,如果高層的官員都是這樣,那麼在下面的官員又怎麼好意思胡吃海喝的取樂,豈不也得是戰戰兢兢地處理朝政嗎?

如果說兩個朝廷有相似的制度,都是有王以及也有臣宰,只是由於組成的人的能力、或者更正確的說 是應該是品質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兩個王國的命運可能就會大大的不同。在許多事上我們不能只是說這是因為機會,因為國運所造成的,國家的命運也是由他們主事的人來決定的。

然而當我們在讀這兩句話時,會不會覺得這話說得太絕對了?也有小兒當王的,最後卻撐到長大成人的,例如康熙是在八歲即位的,但是他後來也成為一代的偉大帝王;也有王與臣宰都是高尚且努力的國家,只是因為處在正在興起的帝國之側,也就慘遭滅國的。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但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的品質和努力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這些機會的。而我們可以從上頭的視角、看出其中的要點;如果我們是那個可以影響邦國的人,也可以趨利避害,造福社稷。

不懶惰不咒詛(傳10:18) 

傳道書10章:18 因人懶惰,房頂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 19 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 20 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

在這裡傳道書舉了好幾句似乎是像是在箴言中應該會有的警世言,我們前面講到世上會有意外的發生,而意料之外的事,實是在人們應該想到而沒有想到的意料之外;以致現在有一句經典的流行話語: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意外就要發生了。

是的,這個世界是動態且變化的,從個人到邦國都是如此。然而,我們是不是就坐視變化的發生而束手無策?不是的,人間的智慧也告訴我們人們是可以面對或是阻止我們不欲有的變化的發生,所以我們也說:要選出高貴的王並且官員們應當積極處事,不可懶政和腐敗。這是防患於未然。

那我們個人呢?也是一樣的。在以色列以及世上許多的地方,都有著旱季和雨季的天氣。旱季可能天氣炎熱少雨,而雨季一來就連場大雨、沒完沒了似的。那我們所住的屋子因為風吹日曬雨淋,還有小動物的破壞是會有損壞的,智慧就告訴我們:應當要趁天還晴的時候修繕房屋,以免雨季來臨就有屋頂漏水的危害;但是人往往懶於行動,一再的推拖,這樣的人就很可能要等到雨季來臨、屋頂漏水的時候,才在雨中爬到屋頂去修繕自己的屋頂。 

這樣的做法既危險又不利於修繕,因為許多修補的材料需要時間去乾燥凝結,這樣因為先前的懶惰、就必須到緊急時得付出更多的人力與金錢的代價。然而、也並不是一切的事情都可以防範於未然的,我家的屋頂的油毛氈可能幾年前就有一處接縫處漏水,是肉眼難見,儘管我每年上屋頂檢查卻一直沒有發現。

直到去年大雨連連,屋頂漏水嚴重,我是在大雨中冒險爬上屋頂,幾經檢查直到發現了有氣泡跑出來才找到漏水處。當然找到了漏水處、那修繕也不難,只是還要臨時敷上油膏阻漏,到了晴天了再一次上去用防水屋頂黏合劑正式的處理。

我並不是要打擊未雨綢繆的邏輯,這些常見的民間智慧還是有其道理的,這裡就說了:筵席是可以討人歡喜的,喝酒是可以讓人快活的,而金錢是可以成就很多事的。於是人們想要辦成事情、打通關節,或者是在平日聯絡感情維持關係,就使用這些方法,筵席、飲酒和禮物。

是的,這些方式已經證明了在許多的事務上都有一定的效果,足以證明這些古老而且常見的民間智慧也是有道理的,但我要再說一次,這些民間的智慧並不是絕對的,而人們也明白這一點。

另外,古老的智慧又告訴我們,不可以詛咒君王,也就是那些在上掌權柄的,甚至也不可咒詛富人,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是有大影響力的;智慧告訴我們不要公然的咒詛他們,甚至這些不好的事、我們在私底下也不要行。你或許以為這是在你可控制的地界裡面、是在你的臥室裡;但是誰又能保證你私底下的言行將來不會在房頂上被人宣揚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古老的智慧了,即使在今日我們說我們有言論自由,我們說我們對於公眾的事務是有批評的權利的;是的我們是有的權利的,然而我還是要說:就算是批評公眾的事務,也應該要對事不對人,並且如果是牽涉到人,請保留最基本的尊重,不該有咒詛,特別是對那些在高位掌權、或是有大影響力的,因為他們也有他們的權利、能力以及影響,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11:1) 

傳道書11章:1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 2 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 3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 4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我們現在進到了第11章,這裡的第一句話就很奇怪,他說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呢?糧食撒在水面不就浪費掉了嗎,如果是流水,這些糧食不知道會被水帶到什麼地方去;如果是湖水,那麼糧食不就爛在水裡了嗎?

有的人解經因為下面一節是分給人,就以為這是施捨是藉著水來分給人;但是就算是施捨和救濟,也沒有人把救濟糧撒在水裡的,那真的只是會浪費掉。但其實是我們看待事物常常眼光太狹窄,這個糧食不是自己家人吃了,那就是失去和浪費了,是嗎?

那麼這些糧食我們沒有吃,那就一定要給其他的人吃嗎?有沒有需要救濟的人了,快來到我的下游撈糧食吧!其實,這也是同樣狹窄的看法,為什麼糧食一定要給人吃呢?你家附近若是有湖或是池塘,在你常去的地方將糧食撒在裡面不是可以養魚嗎?而有一天你去垂釣,不就將魚給釣回來了嗎?

就算是撒在流水當中,這些糧食滋潤了下游的生物,那它們還是在這個區域內循環,或者是肥了魚,或者是肥了野生動物,又或者是這糧食到了下游某個地方發了芽,又長出一片糧食地出來;總之,大自然是有許多辦法可以回報你的。

同樣的,在人類的社會裡面,你若有餘,也可以分給其他的人,七個人八個人都好;或者他人看到你的舉動,也將他們有餘的分給你,這樣互通有無,在平日的時候可以彼此聯絡感情,大家彼此受益;在有災荒來的時候,更可能是彼此救助了。

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種種的不確定性,但是那是從局部看起來;若是以世界的大局觀來看、又豈能變化超越這世界?天什麼時候下雨或是不下雨?當水氣上騰就積成了雲,天上的烏雲厚重了就留不住了,必定要傾瀉於地上,樹木高了老了就終必要倒在地上的,我們無法知道他倒向哪一個方向,但是我們知道它倒在哪裡就必定就留在那裡,也就是這樣。

有一句話叫作大差不差的,這個世界上的事不就是如此嗎?我們做許多事是無法精確的去計算的,就比如說是撒種,最好能挖一個洞就撒一顆種,為了撒種方便準確,我們最好在風不太大的時候撒種,免得輕飄飄的種子給風吹散了。

但是如果我們非要等到完美的條件才出去撒種的話,那麼我們搞不好就要根本要錯過撒種的季節了;同樣的,如果我們願意讓麥子在地裡多長一會兒,要等到下雨前才去收割的話,那麼很大的可能就是雨來得太突然,雨水就淹壞了許多作物。

萬事不能盡如我們的想像和計劃,刮大風的時候撒種可能種子會飄得到處都是,本來要撒入這個洞的種子跑到那個洞、或者是沒進入洞裡,但是作物不都是一樣會長出來嗎,或許長得更好也不一定啊。這就是又有一句話叫作「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說的不就是這種事嗎,

收割太早或者麥子沒長到那麼大顆,但是至少我們收成了啊,我們從自己的觀察經驗當中學習了、也整理出了一些規律,設想了一些情況;然後我們就以為萬事必然照著我們所看到的規律來行,這就限制了我們,其實我們所不知道的事還有很多呢。

神知道萬事萬物,神也讓萬事萬物得以運行,有的時候神也用他全能的手托住萬物;我們的認知、我們的以為、都只不過是在這萬有運行之理的一小部分而已;我們是該當在神的面前更加的謙卑才對。

承認自己的無知(傳11:5) 

傳道書11章:5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神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 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那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人的智慧和所知道的事都是有限的,傳道者只是隨便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看不見的風,風到底是怎麼來的又要到哪裡去呢,從某處的空氣被陽光曬熱了就開始流動,遇到阻隔還會上下移動,因為空氣是看不見的,直到吹到了人所能夠測量的地方我們才知道有風。

人們一直沒有辦法預測風的動向,直到二十世紀了靠著普設氣象觀測站,以氣象地圖的方式來推測氣團的動向我們才對風的動向略知一二,但是這樣的方式所得到的預測還是十分的不準,因為觀測站絕大多數都是設立在地面之上,在高空除了放氣球之外就沒有辦法可以測量風速風向了。

直到近代氣象學家開始使用電腦建模的方式,輔以各處的觀測結果,在不斷地修改電腦模型,增加運算的精度的結果下,終於我們能夠更好的預測風的動向了;即使是如此,我們還是對於風的動向也只是有一個粗淺的了解,也無法精準的預測太久之後的風向。

傳道者所舉的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胚胎嬰孩在母親的腹中是如何形成的,一個孩子是如何的從兩個生殖細胞的結合,漸漸地長成一個有手有腳,有內臟、眼睛、鼻子的人。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我們知道啊!但我們是真的知道嗎?藉著多年的醫學觀察,我們的生命科學大概的明白了這一個過程。

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我們了解了胚胎藉由不斷的細胞分裂而長大的過程,也知道了在經文當中所說的胚胎的骨頭是如何的生長的,在懷孕的什麼階段會長出什麼東西;然而我們還是不明白:這一切的控制,是何時開始、何時停止,為何胚胎不會長成左手大右手小,或是繼續分裂長出更多的手腳或是眼睛呢?

儘管對於經文中作者所舉的兩個例子,在經過了近三千年的努力求知之後,我們並不像當初的人們那樣的對此等議題一無所知;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的深入的探討下去,那我們還是有許多的無知,並且在這個神所造的世界當中,還有更多更多的議題、我們仍然是一無所知的。

這個世界是神所造的,神不但知道這其中的一切,更是知道要如何的造出這其中的一切。我們讀傳道書,會發現在傳道書當中是很少提到神的,儘管在許多地方神是呼之欲出的,但是作者都忍住了;在這裡,作者無法避免的提到神的作為,但是在物質的世界之外的,我們是更加無法理解的。

我們一定要明白,無論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增長的再多,這個世界還會有更多我們所不能明白的事情;在我們所在的世界中的事我們都不能明白,更何況其他世界的事呢?與其勉強假裝這一切我們都懂,還不如承認我們在許多方面就是無知,這就叫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知道和不明白就不能活下去了嗎?人們自古以來都在從事這些我們所不能明白的事,作物是怎麼生長的我們不能明白,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播種栽種;胎兒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不明白,但是這也不妨礙我們生育,人以及萬物還不是就世世代代的生存下來了。

只是我們應當要存有敬畏之心,承認我們所知的有限,在不確定性的面前,我們應該學習與之共處,在最高智慧的面前,我們也當承認自己的無知,謙卑的學習與未知同活。再下面就有更多的經文告訴我們在未知以及不確定性之下,讓我們可以過到更好的生活。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傳11:6) 

傳道書11章: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那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7 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 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到這個世間是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是因為世間萬物乃是超乎我們所能控制的、也是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這樣子的未知和無法掌控是人所不喜歡的。總是想要排除這些不確定,想要拿到最好的一手牌再出手,於是就在那裡等待,也就有了看風的不撒種,望雲的不收割的想法。

我很能理解農民們為何會想要有這種保守甚至是拖延的思維:我們是看天吃飯了,最好的天時到了沒有,撒種撒壞了,那種子就失去了,是要爛在地理的;要知道每一粒種子他們也都是糧食,我們從我們的口中省下來了,拿去地裡播種,是期望他們能長出更多的糧食出來。

所以農民就在參詳,如果早上撒種,那種子會不會因為太陽太大就曬壞了,長出來的不多;如果是傍晚播種,那會不會就給田鼠給吃去了,如果是這樣想、那就動輒得咎;變成了我們這樣做也不對,那樣做也不對,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

傳道書的作者卻要我們早上要撒種,晚上也不要停歇,也要撒種,雖然可能會有些損失了,或許真的有些種子被太陽曬壞了,或許有些種子被鼠類偷吃了,但是相反的,有些早上撒的種子是會發芽的,也有些晚上撒的種子也會存留下來的,

會不會太陽太大、氣溫升高我們並不知道,會不會田間老鼠氾濫,吃掉太多的種子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其它的原因引響收成、我們也不知道,既然我們不知道,撒種也是要撒的,那何不早上也撒、晚上也撒,這樣子既不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又是積極的將必要撒的種子給撒了出去。

除非我們放棄了農耕,我們也不可能只在鋼骨水泥和玻璃的包圍,所控制 溫度濕度的環境底下培育作物的苗,既然如此,我們手中這些既是糧食又是種子的希望,總是要撒向那不受我們控制的廣大田間,期盼我們能夠有所收成,我們可以這樣說:撒種就是信心的行為。

朋友們,我們應該要小心謹慎不要莽撞,但是如果我們太過於小心謹慎、反而轉變成害怕就不好了,畏首畏尾是作不成事情的,我們應當對神所造的萬事萬物有一個基本的信心,在這個信心底下我們要積極的面對生活,該做的事就要做的。

為什麼我說要對這個世上的萬事萬物要有一個基本的信心呢?那是因為如果神將這些現有的種子放在我們手中,那豈不是告訴我們在世世代代中,先人們已經在耕種這個作物了嗎!況且在自然界當中,有那麼多種的物種,它們也沒有誰會算計何時落下果實、有沒有什麼動物來吃它們的果實,它們不也都是生長的好好的嗎?

這就是我們應當對神所造的天地萬物要有信心的原因,神既然將我們放在這世界當中,又將這萬物賜給我們作食物,那我們就該好好的過我們的生活,該撒種的時候就要撒種,不但要撒種,更應當積極的撒種,早上要撒種、晚上也要撒。

或許我們的積極會遇上一點損失,畢竟神也是養活著田鼠的;但是若是神保守我們,那也非常可能讓我們早上撒的種子也發芽結實,晚上撒的種子也發芽結實,早也祝福、晚也祝福,兩樣都好,也願上帝賜福給你們,感謝讚美我們的主。

光本是佳美的(傳11:7) 

傳道書11章:7 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 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這就是創世記最開始的前幾節經文,神在創世之初就讓這個世界有了光。

光是這個世界的推動力量之源,不僅僅是讓我們可以看見這世界,世界是因為有了光才有了溫暖,也是因為有了光之後漸漸才有了生命。而這光,那啟動生命的光,也能夠讓這其中的生命能夠看見,不但是看見光體的本身,也藉著光的反射、讓我們能看見彼此。

所以傳道者說:光本是佳美的;是的,光是有著許多佳美的特性,它是會給我們帶來溫暖,也就是能量;我們到了冬天因為日照時間短似乎就失去了溫暖,於是我們就特別的渴望日光的來到。它不但給我們帶來光亮和溫暖,同時也似乎給我們帶來的希望。

光的另外一個特性就是它的直行,並且它是不受距離、不受空間限制的傳播;它的裡面還帶來很多生物所需要的美好特質,例如植物就需要有光才能進行光合作用,遠在天邊的太陽就給了這個世界的生物 提供一切的食物和生命的根本,這是光的美好

但是光也有另外一個特性,那就是光是一去不回頭的,並且他是走直線,我們不能叫光彎曲或是回頭。因此我們若是錯過那光,也就永遠的失去了。就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我們用光陰來比諭時光,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就是在說時光不能回頭的意思。

我們若是錯過光所帶來的美好,那些美好就再也抓不到了,這是我們從光的特性中可以學到的。就像是我們前面所舉的撒種之例,撒種就需要配合節氣,若是過了撒種的季節,那麼種子就不易發芽,即使是發了芽它所結的果實也偏向貧瘠,價值就不高了。

不但作物是如此,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嬰幼兒時身體成長就是最好的練習發展身體的時間,日後身體是否靈活就有很大的程度取決於這段的時間;稍微長大了些也是長頭腦的時候,是我們應當好好讀書充實自己的時候,若是我們少小不讀書,那就可能要老大圖悲傷了。

我以前讀傳道書,並不了解何以作者在這裡要提一句光的佳美,直到這次放慢速讀來讀經、細細的思考其中的原委,才明白為何作者在講完了時機的重要之後,在開始勸諫少年人之前(有的解經家就稱這一段文字、9-10兩節為少年之歌)、要先講到光的佳美。

那是因為光若是失去了,那所剩下的就只有黑暗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掌握光陰,可以歡樂的時候就應當要歡樂,趁有光陰的時候就要掌握光陰,年少的時光終要過去,少年也要成為老年,而老年過去之後所等待我們的就是死亡,就如經文當中所說的、那是黑暗的日子,並且在黑暗之中只有虛空。

死亡是等待每一個人的結局,那不僅僅是老年人的結局,也是少年人的結局,有的少年人也可能突然就臨到死亡、不用等待太久;有的少年人則會要等待較久一些,但是死亡終必也不會落空的;再下一篇我們就為各位開始介紹這個傳道書中的「少年之歌」,願上帝賜福給你們。

少年之歌(傳11:9) 

傳道書11章: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 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

是的,少年時期是值得歌頌的,我們都有過少年時期,那是真的美好啊;是的,少年時候可能會跌倒受傷,也會有生病的時候,但是就算是生了病或者受傷了也很容易好過來;因為身體素質好,少年可以任意活動、任意遊玩,就算是通宵熬夜也沒有什麼。

並且我們年少的時候也少憂愁,不是說完全沒有憂愁,但是說實話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憂愁,事情發生了還有父母可以依靠,平常會有的憂愁也就不過是考試的成績是不甚理想,或者是那個隔壁班的女孩(或是男孩)今天怎麼樣了,有沒有注意到我,等等這一類的憂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所說的就是這一類的事情;我們沒有什麼大憂愁,卻有許多盼望,我們的人生在我們面前還未全然展開,今後會怎麼樣,還有許多美好的設想;我們將來會不會成為人上人,能不能夠叱詫風雲,總是有許多想像的空間。

所以,人在少年時是可以無憂無愁的快樂的,我們還不必為明天憂慮,至少不必太急切,我們還有許多的時間,眼前還是可以快樂的;於是我們使我們的心歡暢,暢快的過我們的日子,行我們心所願行的,看我們眼所愛看的,這是我們的份嗎?

我們可以看作這些是我們的份。是的,我們可以在春天每天快樂,也不去好好的撒種,然而我們如果真的這樣作,那麼到了秋天、地裡長出來的作物就不會太多,那我們的收成就不會太豐富。同樣的,我們若是在少年時沒有能好好讀書充實自己,那麼在我們長大了以後就沒有足夠的知識為我們所用。

在我年少的時候,長輩們常用「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來鼓勵我好好唸書,考上好的大學,在我眼前有努力讀書和好好去玩兩條路可選擇。讀書可將我帶上取得好文憑,畢業後找到好工作的這條路;自然的,如果在少年時沒有好好讀書的話,那個畢業後找工作肯定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同樣的,如果在少年時期貪圖女色,甚至是飲酒吸毒的話,那麼這就是常話說:在年輕的時候將身體掏空了,那麼到了老年的時候就容易多災多病;這是不是真的呢?我只能告訴你們,在我認識的同齡人當中,凡是年輕時就娶得漂亮老婆的,在這個時候多半都已經是白髮蒼蒼了,而我等此類慾望不強的人呢,到現在也只有少許的白髮點綴著。

神將這些選擇放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神賜下律法時並沒有說不可以娶漂亮老婆,神將這些留給我們自己作取捨,我們可以行心裡所願行的,看我們眼所愛看的,只是如此這樣並不是就說我們就不用付代價,往往在今世我們就得了報。這也就可以是看為神的審判;因為神給人的是公平的,差不多一樣的身體,差不多一樣多的時間,我們撒的是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實。

若是真的有人運氣極好的,少年時不讀書總是玩的,到了長大後卻因為機運極好而在官場或是職場上大放異彩的,這並不表示神就不審判我們的;我們前面就曾經說過,有的人一生行惡卻無病無災的死去,這些看來好像是神的不公平,卻在死後仍是難逃神的審判。

所以在這裡智慧的傳道人就告訴我們: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這也是神在隱約中給我們的啟示。因為憂愁是無用的,而肉體的邪惡是有害於人的;在不是那麼重要的少年時就如此行,到了更接近神審判時的中年、老年時(因為離見主面更近)就更能在審判中過關。

這就是傳道者稱少年時是虛空的原因,其實並不是真的虛空,而是與長長的人生相比起來,是比較虛空的,傳道者於是對少年人這樣說,是被人稱之為 「少年之歌」。

在老年來到之前(傳12:1) 

傳道書12章: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返回。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 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正如少年之歌所詠讚的,少年時期是美好的,幼兒時期也不錯,但是人不能永遠停留在少年時期。要知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回頭,漸漸的我們就要脫離少年時期了;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是正式脫離少年時期呢?根據各項指標我們就會有不同的答案,許多人說高中畢業進入大學那就是要脫離少年期了,而我則喜歡給出一個更寬鬆的答案。

這個答案對於現在的我們大約是在26歲,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似乎不同時期歷史上的人們會有不同的身體發展階段,而根據醫學統計,現代人的身體發展在約莫26歲的時候便達到了高峰,在此之前身體還可以變得更強健,受傷以後的自愈能力也會再增強;而一旦過了26歲之後,這些能力就開始下降了。

當然有人會引經據典來反駁我說:聖經裡不是這樣定義少年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只是要給人一個更寬鬆的少年期,讓我們可以多享受幾年的少年時光,所以我就從身體的素質標準來定義吧。

無論您採用哪一種標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總是要脫離少年期而進入成人時期,就算是用不同的標準來定義,其間相差也不過就是幾年而已。於是,該背的責任就要背上,該做的工作也要去做,成人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喜樂而活,成人也有許多要擔負的責任。

對於多數人來說,成人是人一生當中最長的階段;雖然很長,但是終究將會進入到衰老期,就是傳道書的作者所說的:「衰敗的日子」以及你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傳道書的作者並沒有說到了老年期就毫無喜樂,他只是說有些人會這樣講的。

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一旦進入到成年期,那就很難不知道愁滋味了,人也不再因為你的年輕就給你寬大的待遇了,該負起的責任就要負起;因為你已經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了,以前我們可以用自己「年少不更事」為藉口,但是現在你應該要能夠明白事理了。

傳道者也說:你這個時候應當要紀念那造你的主了。我們從呱呱落地開始,兩眼睜開以後原是一無所知的,但是不管是從父母的教育中,或者是有人向你傳道,要不然你也有眼睛去觀看這個世間所有被造的萬物以及萬象。羅馬書說: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因此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無可推諉的應該要紀念造我們的主了。不是等到我們開始衰敗,離死亡越來越近,就快要去見主面了;如果到了那個時候才紀念我們的主,那麼我們這一生來到世上,又能夠為我們的主做些什麼呢?

我們從主那裡來,到了最後也要回去見主的面,那我們來這世上走的這一遭會是白走的嗎?不會的,神不會作這樣沒有意義的事,我們的這一生也不是白來了,至於我們該作的是什麼呢?或者是說,我們該過的一生是怎麼樣的一生呢?傳道者並沒有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

我們從少年進入成年期,到了成年期就當要明白事理,而要真正明白我們這一生的意義,還是就必需要紀念我們的主,向他來求問;如此才不至於在我們這一生當中留下遺憾,要能夠趁我們還有能力、還未衰敗之前去行我們當行的路。

老年之歌(傳12:3) 

傳道書12章: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返回。 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 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5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杏樹開花,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 6 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7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傳道書的作者用他的文筆來述說某種景象,藉由他的筆,我們似乎看到某些場景。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這不算是什麼奇景,可能在夜間下雨,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而下一句更是說了,雨後雲彩返回,原來雨剛停了,雲彩又要返回,那可能又要繼續的下雨,陰雨連綿惹人煩啊。

這讓我想到人年紀大了,身上的毛病就康復的很慢,往往是腰腿的毛病還沒有好,肩膀的毛病又開始犯了;偏頭痛還沒有好,手上的關節已經開始酸痛了,這就好像我們等待天光明亮,沒有想到還沒等到雨過天青,結果又等到一堆雨雲的到來。

後面的3到5節,所講述的都是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卻引發人的害怕。傳道者兩次提到推磨的,那是代表人的生產或是建設,是處於一種難以爲繼的狀況底下,從文字間看起來,不是因為沒有力氣推磨,也不是因為沒有糧食可供磨來運轉了,就是人的意興闌珊,就將這些活給放下來了。

為什麼看守房屋的要發顫,有力的要屈身呢?他們是正在遭受到什麼迫害嗎?其實還沒有,但是他們不等災害臨到已經害怕,已經放棄了希望;因為從窗戶往外看外頭都沒有光,於是他們在屋子裡坐等厄運的到來,或許他們是有能力擊退那災害的,一次、兩次,但是最終呢?恐怕只要天不亮,最終還是難免要失敗。

這不就是在描寫人在衰老之後,我們在等待最終的死亡降臨嗎?天不會再亮起來了,我們衰老了還能返回年輕嗎?不能!我們如今還有我們的健康,但是我們知道疾病和災害遲早會來,我們能對付這些疾病和災害一次兩次,但是最終呢?有人能夠永遠不死嗎?

這就是老年人的悲哀,我們只能看守我們那必朽壞的身體,但是我們還能想著去練跑個馬拉松嗎?還是訓練自己去參加足球比賽嗎?都沒有了吧,這就是我們差不多停了磨坊,有夠吃的就夠了,誰會再去想著開間糧店呢?我們對往後的日子已經失去了指望。

甚至就連過過現下的日子 也失去了安穩,這裡說人一聽到雀鳥叫聲就起來,這就表示人睡的並不安穩,雀鳥叫聲不代表什麼危險或是禍害,但是在睡不安穩的人來說,聽到這種聲音人就醒了,這可以說是杯弓蛇影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某些老年人,有一點頭疼腦熱的就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是的,人會有種種的懼怕,有人怕高、有人怕蟲;是的,有人從僅僅一米的高度跌下來就致死,也有人被蟲咬了就導致死亡,我們也聽說過瓷質的馬桶或是洗臉盆都可以爆破,世上沒有什麼絕對安全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怕東怕西,那麼不用等到真正的危險來到,我們就已經因為這種害怕就不能動彈了。

人是不是越老就越膽小而且怕死呢?有的人是這樣的,當然人越老也離死亡也越近,身上的零件老舊了、也容易鬆動,確實也較年輕人容易出事,那我們是否就該更加害怕死亡呢?這雖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加能夠接受自己必死的事實。

這個世間沒有永恆的事物,瓦罐不離井口破,就算換作是金罐也會在時光的流動之下是會磨損破敗的,詩篇102篇有云: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如裡衣更換,天地就改變了。這是就連我們認爲長存的天地都會要過去的。

我們的生命比起天地來、那就更是微不足道的,既然天地都是會要過去的,那我們的生命更是短暫的、也是一定會要過去的,我們原是由塵土所造的,我們身體裡面 所有的一切都是出於塵土,也必將要歸於塵土的;那是我們的身體,而我們的靈也必要歸回於賜我們靈的神。

智慧之於人生(傳12:9) 

傳道書12章: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9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 10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11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 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誡: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在傳道書的最後,作者敘述了人從少年到老年的景況,這裡講述了人在少年時是有盼望有希望、可以歡暢可以快樂的;慢慢的希望和盼望減少了,我們眼可見 那要來的是衰敗,這個時候作者就提醒我們在等待老年來到之前要紀念神,免得老年來到時只剩下恐懼了。

但是人到了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死,人必然要歸他永遠的家,那就是會死、會去到陰間去;時光流逝的威力太大了,銀鍊會折斷,金罐會破裂,瓶子也會破損,世上沒有什麼可以是永遠長存的;因此傳道者在這裡又說出了他的那句名言「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雖然是終歸於虛空,然而我們還是要好好過 我們在成爲虛空到來之前 的人生日子、對不對?傳道書的作者、傳道者所羅門王,有神所賜給他的大智慧,而他也依照向神祈求智慧時 所說過的話,要將這智慧用於治理百姓的身上,他也將的知識和智慧教訓眾人。

他對人生思考了,也默想了又查考,得到了許多認識認人生的智慧,他也就得以得出許多的箴言。這裡所說的箴言並非是指聖經當中箴言書,而就是泛指許多智慧勸勉的話語,讓人聽了是可以聽得明白,聽得下去並且可以因此得益的。

要知道這些對人有益的言語和勸告並不一定容易聽得下去,有些訓斥教訓的話是人所不容易聽得下去的,而箴言是經過智慧的處理,有包裝有開導讓人得以明白、得以聽得下去,這就是箴言,所羅門除了著作傳道書之外,他也著作有箴言書,在這裡也為自己打一下廣告。

傳道者說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這是牧人用以對付不聽話的牲畜的;中大型的牲口像是羊、驢或者是牛,若是犯了倔,用人力去拉扯、用手去打是扯動不了牠們的,這個時候就要用刺棍,那是棍子上有突起的小刺,可以刺痛牲口但是又不會讓牲口受傷,那麼牲口一吃痛就會聽了主人的話。

會中之師所指的就是如祭司、律法師等的這些事奉者,他們所傳講的話語就是依據神的話語;所以說他們的話語是釘穩的釘子,是不能動搖的;刺棍是靈活的,牲畜在哪裡出了問題就將刺棍用在哪裡,而釘在地裡的釘子是安穩不動的,用來栓牲口或是拉住圍欄,那是不動的。

這些話語不論是神直接啟示的話,或者是傳道者依據神所賜的智慧所給出的勸誡,那都是源自於神,也就是這裡所說的、那同一位牧者。這些話語有些看起來是限制、是管束,又有些好似當頭棒喝,讓人警醒、讓人吃痛,但是這些都是為了牲畜的好處。

我們的人生從虛空無有 來到這個世間,在世上忙碌一生之後最後又要走向虛空,這從虛空到虛空的過程 究竟該怎麼樣度過才不是浪費了生命,才不是成為了他人的禍害,或是自己遭害;又怎麼樣才是合了神的心意;這世間在這人生之外我們還有許多未明的奧秘,是我們靠自己不能明白不能參透的。

所以我們需要神的智慧和神的話語,這些就能幫助我們來度過在這世上的一生。傳道者鼓勵人要讀書,這世間有數不清的著作來承載智慧,因爲在歷世歷代當中有許多的作者將他們所領受的智慧給寫下來,但是我們在讀的時候,因爲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就必需要挑選。當然,傳道者已經告訴我們這個挑選的智慧,不是嗎?

傳敬畏神的道(傳12:13) 

傳道書12章: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誡: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傳道者用智慧勸誡人,要人嚴守神所賜的話語如錨釘,要視那些勸誡、甚至是責備的話語如同牧人的刺棍在管教我們;要真正的能夠體會和認同這些話語,我們要將自己視為牲畜,而在我們之上還有一位牧人,這對於世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智慧人要我們多讀書,有感悟的人還可以著書宣揚,他所討論的並不是世上的知識,比如說是建築美術欣賞、投資入門、炒股秘笈等等這些方面的書,而是專指神的啟示和教訓方面的著作,我們可以看到傳道者是要叫我們受勸誡。

為什麼如此呢?我們要上趕著的去受勸誡,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修身養性、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讓別人更喜愛、更接受、和更信任我們嗎?不,這並非是我們如此做的目的,雖然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效果,藉著這樣的訓練,我們可以離完美更接近一步,對於世上的某些人,這也許就是他們的目的,但這不是我們如此去作的原因。

傳道者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我們之所以要如此上心的去領受勸誡,那是因為我們是敬畏神的;我們守誡命,那是因為誡命是神給我們的,要我們遵守;而我們遵守了,那就是我們當盡的本分。

那為何我們應該要遵守神的命令呢?是因為神比我們力量大、他可以轄制我們、可以拿捏我們的生死?不,並非是如此;而是我們原是神所造的,這樣的被造本來應該是完美的;但是從始祖亞當開始、人就犯了罪,偏離了完美,這樣不完美的人的下場就是無法永遠活著、也就是會死亡。

所以神給我們誡命要我們遵守,就好像我們會訓誡我們幼小的兒女:不要去玩插頭,會電死的!不要去玩蟲子,有些蟲子是有毒的,會毒害人的;遇到蠍子和蛇要離它們遠一點,把它們趕走;不要撿到什麼東西都放到嘴裡去,會吃壞肚子的,會有毒的。這些是誡命嗎?是的,但這些命令並不是為了發出誡命的父母的好處,而是為了守誡命者的好處。

神也給誡命要我們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有了這些誡命,那麼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人就不會殺我們,也不會偷我們的東西、或是姦淫我們的妻女,難道這不是為了我們的好處嗎?既然這個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彼此相處要有一個界限,那麼守這些誡命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本分嗎?

傳道者所言人所當盡的本分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從原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那就是當盡的責任的意思;這和第五章中所說的「取自己的份」是不一樣的。這是神給眾人的、給人訂下了該當遵守的分際的意思,若是人人都遵守了,這個世界就能夠滿足了義。

然而我們所行的往往是不義的,這些行為也常常是違反神所給的誡命的;而在我們所行的當時,天上並沒有掉下一個大雷來將犯了誡命的人給擊斃了,那麼誡命又有什麼後果呢?傳道者說: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這是全知又全能的神 讓義在人間得滿足的方法,在末後的時候,神必有審判;傳道者告訴我們當要敬畏神,他是造我們的神,也給了我們誡命和勸告,在末後也必定要審判人是否合於義。傳道書是一部很少提到神的經書,但是它是按照道理、教我們應當怎麼樣看待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有哪些是應當看重或者是應當釋然的,傳道者要我們的日子過的豁達 又不至於虛度;在這過程中,傳道者並沒有提到神,這樣要怎麼傳道呢?但似乎並沒有問題,我們總是不由自主的想到神,不需要明說,直到全書的最後。我們也誠實的來到神的面前,就是要學習敬畏祂。

Scroll to Top